刘勃麟今年37岁,这位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滨州汉子是个自由艺术家。他的头衔是雕塑家,在北京、上海、巴黎、威尼斯等国内外大都市举办过个人作品展,但他更为著名的头衔却带点魔幻色彩——中国隐形人。精通“隐身术”的他,一次次消失在街角、废墟、广场,甚至在国外都流传着他隐身的传说。





在济南上过学的刘勃麟,正考虑着挑个合适的机会在济南隐身一次。
站在鸟巢前3个小时,竟然没人发现
在鸟巢前“消失”,一直是刘勃麟最满意的一次“魔法”体验。
2009年11月初,北京降下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刘勃麟起了个大早,带着他的隐身装备来到了鸟巢。
上午10点,刘勃麟取出一件建筑工地上常见的简单迷彩服穿上,一动不动站好,随行的助手赶紧取出画笔和丙烯颜料在他的衣服上一笔一笔涂抹。站了3个小时后,刘勃麟的手和脚已经冻得麻木,身体也忍不住打哆嗦,不过,这个时候,刘勃麟的身体也已经几乎透明,远远一看几乎和身后的鸟巢融为一体,这让他颇为得意。
随行的摄影师发现刘勃麟已经几乎隐身,当即让他在“鸟巢”前调整好姿势,设计好最佳拍摄角度后,摄影师按下快门,照片上出现神奇的一幕:刘勃麟几乎成了一个透明体。更为神奇的是,周围的人甚至没发现这个“隐形人”,大庭广众之下,刘勃麟把自己“变没了”。
成功隐身后,刘勃麟一般不会停留多久,多是待摄影师拍好照片后就换下衣服打道回府。“可这次前后化装的时间太长了,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一直站了3个小时,腿脚都冻得僵硬了。”刘勃麟笑着说,最让他得意的是,这段时间里几乎没人认出他来。
第一次隐身纯属偶然,后来就迷上了
2005年,刘勃麟辞去山东一所大学的教师职位,到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活。在学校不如意,初到北京的根据地、著名的索家村国际艺术营又面临拆迁,他有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感觉。
2005年11月18日晚,刘勃麟来到已经成为废墟的索家村艺术营,看着写满“拆”字的墙壁,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把自己涂上颜料,色彩如果和墙一样的话,就能融为一体了。他立即取出丙烯颜料,调出深褐色,往自己的手、脚、脖子和脸上抹了一圈,黄色的皮肤看不出来了,黑色的皮鞋也不见了。刘勃麟选好角度后,摄影师迅速按下快门,刘勃麟惊奇地发现,脸、上身、脚都看不清了,需要细细看才能看出点身体轮廓,自己几乎消失了。
无意中掌握了隐身术,刘勃麟惊讶不已,迷上“隐身”的他在多个地点把自己“变没”,并打造出记录他“隐身”传奇的《藏于城中》照片集。
每次隐身前,刘勃麟总是不忘带上丙烯颜料、画笔、迷彩服、面膜等装备,这些装备能帮他打造出神奇的“隐身衣”。
隐身的过程,对刘勃麟来说也是一大考验,选好地点后,他需要原地不动站上数小时,由助手往身体和迷彩服上涂抹颜料。化妆完毕后,刘勃麟还要调整出最佳拍摄角度,“隐身衣”的效果加上独到的拍摄角度,才能打造出“隐形人”。
在伦敦街头,他“消失”在了电话亭前
掌握“隐身术”后,刘勃麟声名鹊起,被封“中国隐形人”。去国外进行个人作品展时,他还在伦敦、巴黎、威尼斯等城市玩起了消失。
在英国时,刘勃麟看中了大街上的电话亭。于是,他找来伦敦的艺术家同行,协助自己“隐身”。一个中国人站在伦敦街头,往自己身上抹涂料,在这个经常有行为艺术上演的地方,刘勃麟的举动还是吸引了一些行人驻足。经过几个小时的创作,刘勃麟把自己变成了电话亭的一部分。在最后拍成的照片中,刘勃麟伫立在电话亭前,几乎能以假乱真,电话亭里,一位女士在打着电话,全然不觉。
在济南学习生活过多年,刘勃麟也想着如果在济南“隐身”,他会选择哪个地点。去年,刘勃麟到济南参加校庆,一帮朋友鼓动他玩一次消失。“当时我就拒绝了,我必须要挑好一个有意义的元素才可以隐身。”刘勃麟说,自己老家在黄河边上,黄河又是中国的母亲河,如果在济南“隐身”的话,他可能就到河滩前,“把自己变成黄河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