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一定要尽力做到。凡是父母所不喜欢的东西,就要尽力改正和去掉……”今天早上九点,在合肥监狱教育大楼,四间教室里坐着百余名身穿统一白色囚服的服刑人员,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本印有《弟子规》的国学教科书,专心致志地听民警讲解个中典故,不时还低头在书本上圈圈画画,做着记录。
捧上书本 他们有兴趣吗?
“刚开始都是强制朗读、背诵,现在变成了习惯,已经有不少人能将《弟子规》倒背如流了。”
国学,这门近年来热度持续攀升的传统文化正在我省的一些监狱中盛行起来。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年底开始,合肥监狱就开始尝试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熏陶改造服刑人员。监狱向全监民警和服刑人员都发放了传统教育读本《弟子规》,人手一册,从而把学习传统文化引入到日常教育改造的过程当中。同时,监狱还通过开展集中学习、书籍研读、诵读经典、组建学习兴趣小组、观看讲座碟片、举办座谈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激发服刑人员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对学习国学内容的理解。在合肥监狱,服刑人员在接受固定科目的教学后,还能选修家电维修、缝纫加工、烹饪等课程。
除了上课之外,为了领悟国学中的精髓,有的服刑人员还逐渐自觉培养起了晨读的习惯。清晨6点一过,服刑人员梳洗完毕后,就会拿起《弟子规》,开始大声朗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样朗读了大半年,如今已经有不少监区的服刑人员能够将《弟子规》倒背如流。“刚开始学的时候都是强制朗读、背诵,现在倒也变成了习惯。”服刑人员赵某告诉记者。
国学教育 真能净化心灵?
“指望他们立马大彻大悟不现实,但如今扯皮打架的少了很多这是事实。”
“教育不是补药,喝下去就能马上见效。”合肥监狱党委副书记、监狱长沈显明表示,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学教育引入到监狱改造的过程中,其作用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但从目前来看,国学影响多多少少会有,至少在一些服刑人员身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
沈显明给记者举了一些例子,在入监之前,服刑人员张某是富二代,生活惬意,父母对他有求必应,结果这样的溺爱害了他。进监狱服刑后,张某心里一直埋怨父母不肯花钱帮他摆脱牢狱之灾,所以在父母亲第一次来监狱探望他时,见到母亲掉泪,张某却大骂母亲说:“哭什么哭,我还没有死呢,到我死后再哭!”自从学了“弟子规”等传统文化之后,他深感后悔。为此,在最近的一次会面中,他向自己的父母亲下跪,请求父母原谅他的不孝行为。
张某,安庆人,“三进宫”,妻子与其离异,年迈的母亲和13岁女儿也因其屡教不改而不愿相认,张某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宿命,整日情绪低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今年以来,管教民警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契机,经常找他谈心,反复讲《弟子规》里面的小故事,“入则孝”部分的章节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不仅给母亲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也给女儿作了一个坏榜样。今后,我一定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合格的父亲。”
像张某这样深有感触的服刑人员已不是少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服刑人员间扯皮打架的少了,善待同室的多了,可以看出他们曾经扭曲的心灵开始苏醒。”
“服刑人员之所以犯罪,很多时候是由于起贪心动邪念,是在如何做人的根基上出了偏差。监狱方面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忠、孝、礼、义、信’来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目的就是要消除他们的犯罪根源,矫治他们的犯罪恶习,使他们在走出监狱回归社会后能做一名奉公守法的公民,真正降低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率。”合肥监狱党委书记、政委张群钢告诉记者。
□刘方平 本报记者 杨赛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