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合肥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会上发布消息称,今年午季禁烧期间,各县区乡镇村居等除将继续实行全天驻守、死看硬守制度外,还将严格执行焚烧秸秆“黑斑倒查制”和“田主责任追究制”,一旦发现焚烧现象,将依法追究相关人的责任(详见今日本版报道)。
每逢阳春三月,遍布在合肥周边的油菜田为我们奉献了一道道灿烂的花景,可是,这短暂的花期过后,油菜收成之后的秸秆则可能在四处被焚烧,常常导致整个城市都被烟雾笼罩。
为了打响“蓝天保卫战”,合肥市相关部门近年不断采取了各种治理措施。为了配合和执行相关的处罚措施,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成立数百个督察组,上千个巡查队,市县乡村万余名干部都投入到秸秆禁烧工作中,深入村庄田头,分兵把守。各乡镇村甚至所有进出村主要路口安排专人看管,重点守住极易焚烧秸秆的收工时、上半夜、下雨前和栽种前4个重点时段。
一系列禁烧措施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收效却一直不太理想,秸秆焚烧现象则始终未能消停。今年,相关部门显示了更大的决心,即,将秸秆禁烧工作的总目标明确为重点禁烧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力争“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
我们都知道,任何堵的办法,都可堵得了一时,却都难以持久。农民焚烧秸秆,有其环保意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社会全局意识,并牺牲个体的利益。而在其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农民们极有可能在“老虎打盹”的时候再次点燃秸秆,让执法人员防不胜防。
所以,秸秆禁烧要“堵”,更要有“疏”。近年来,各种秸秆禁烧措施之所以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不是相关部门决心不大,也不是相关人员查处工作做得不好,根本还是缺少有效的疏导办法。可是,有效地疏导并不容易。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作物秸秆不再是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角”,成了废弃物。同时,目前农作物秸秆,特别是油菜秸秆的利用途径不多,特别综合利用成本高、需求少、出路窄,致使油菜秸秆出路问题更为严峻。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合肥市政府将安排1000万元,专门用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各县区也要加大投入,确保各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政策落实到位。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指望今年“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但是,在相关部门努力下,烟锁庐州在探索中不断改观还是可以期待的。纵观全国各地,秸秆禁烧并不只是合肥一地的难题,而是全国性的难题。事实上,合肥市是全省极少数实施禁烧的地区,在全国,也是做得比较好的地区之一。 本报记者 李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