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的这位80岁的中国老人名叫关愚谦,乐观坦荡、善于言谈的他是德国汉堡大学终身教授,曾应邀三次面见前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昨天下午,关愚谦来到合肥学院,成为该院外语系客座教授,并给学生们做了以中西文化差异为主题的报告。
合肥是关愚谦第一次来,他对合肥的印象非常不错,他说从机场过来看到合肥高楼林立,非常漂亮,可以说有“小上海”之称。但他仍希望合肥能有自己的特点,保留些文化的东西。
虽然身在德国汉堡大学,娶了一位年轻的德国妻子,关愚谦依旧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中国崛起是关愚谦从年轻时候就梦寐以求的,今天目睹祖国的逐渐强盛和日益走向国际,他仍没有放弃严肃的思考和审慎的判断。
目前国际上讨论中国不外乎几个方面:为什么中国会崛起得如此之快?中国强大起来会否造福世界?关愚谦认为中国崛起存在十二个法宝和五大问题。
“法宝”包括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文革”过后的反冲力、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海外华人力量、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中国的象形文字、海外华人学子的海归热、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妇女解放和中国人富起来不受社会等级的约束、中国人好客以及劳动力价格便宜等。国内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以法制约束贪污、更多地关心百姓良苦以及知识分子的良知等。
和合肥学院的学生们短暂交流中,对学生的提问,关愚谦每次必用“请”。对于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国外文化,关愚谦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古代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虽已古老,但毕竟是一种好的道德观念。拿什么忠于祖国?有些年轻人,跑到外国去,摇身一变,就认为自己是个超国家的国际人了。实际上这种人最可怜,他们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关愚谦说,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说就要完全恢复传统文化,而是要把好的东西留下,首先封建的东西排除掉,对中国建设有好处的要留下。
延伸阅读
关愚谦,德国籍华人,清代名将关天培之后,父亲和周恩来是同学,母亲是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1931年生于广州,在反右运动中受到冲击,不久调往青海工作,担任过摄影记者,种过地,打过鱼。1962年回到北京,进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简称“和大”),负责民间外交的联络接待工作。“文革”中再次卷入斗争漩涡,被迫出走国外,随后进入汉堡大学,开始了边打工、边读书教书的艰难生涯并最终取得博士学位,1981年,获准回到阔别13年的祖国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