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表明,今年以来,合肥市平均降雨量仅76毫米,比多年同期偏少7成;前4个月市区降雨仅85.2毫米,远低于历史均值243.0毫米;且整个4月份降水仅10毫米左右,比往年偏少8-9成!久不透雨,小麦难收浆、水稻难插秧,在地经济作物则将影响长势和收成,如果旱情得不到缓解将势必影响丰收、激荡城中市场乃至市民菜篮餐桌——
合肥晚报讯 立夏节刚过,小麦将收,秧苗待栽,农时催人。但1月至今,合肥大地上几乎没下过一场大的透雨!正是骄阳当头、干风猎猎的昨天下午,身为水利专家的合肥市长吴存荣,带农业、水务和气象等部门负责人,赴长丰县部分乡镇,查问当前合肥抗旱保苗情况。随行的市气象局长说,观测表明,前4个月合肥降雨“为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合肥目前已“轻到中旱”,加上“气温偏高,旱情正在加剧!”
田野上 小麦提灌1978年来第一次
“达达……达达”,田野上机器轰鸣、水注喷涌,农民们埋腰劳作,吴存荣等脚步匆匆。在陶楼乡电灌站一级提水现场,渠水白花花翻涌上来,被抽到二三十米高的台子上,再沿着沟渠顺势而下,流向麦田。“到目前为止整个长丰县16个国有电灌站开机运行9个,全部农田已机灌一半左右,如此大规模为小麦提水浇灌,是1978年来的第一次!”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设备运行怎样?”吴存荣问,“维护都及时,所有站开机没问题!”县负责人答,“全县农田只剩下30%靠自留塘坝引水;除电站提灌、百姓自浇外,还有2万多亩在地经济作物,正由抗旱服务队随处机灌!”
马达声紧、水注喷洒。吴存荣来到古城村村民陶革家的麦田埂上,陶革正在专注地瞅着自家麦田,白亮亮的渠水从管里奔涌而出,扎进随风摇摆的麦浪深处,“你家几亩地?补贴可到家了?一亩地几小时灌完?”吴存荣专业地问着,当被告知“十五亩地,十块钱一亩的补贴款子已拿到”,吴存荣满意地跨过机器,顺着田间窄埂朝另一个农户走去,所经埂上种着幼小的棉花苗,在干燥的土疙瘩里很不起眼,因担心随行同志有人不认识,吴存荣冲身后大声提醒,“注意脚下有棉花苗,不要踩着!”
庭院中 水龙头一拧甘泉哗哗来
一路查看,所经之处虽然水库塘坝里明晃晃尚存水源,但路两侧不时现出枯死的新栽树苗,吴存荣眉头紧皱,“快查清楚,是不是干旱枯死?要抓紧时间补种耐旱的、水土保持要紧!”车停下后,所见更让人有些吃惊:齐腿高的小麦长势喜人,但仔细一瞅,麦田里竟大都是干裂的土地;沿田埂前行得更加小心,否则一旦用力不均,脚下的土块就瞬间粉碎、立足不稳;成畦的西瓜、棉花等作物幼苗,则在烈日下,经受暴晒。
人畜饮水是否安全?这更成吴存荣关注之一。在陶楼乡新丰村村民陈克富家的小院子里,陈克富爱人拧开院墙上的水龙头,清亮的自来水欢快地流进脸盆里。通过近几年建设,目前长丰县已经有不少个村覆盖上了自来水,吴存荣走进房间,看到陈克富家配有洗衣机、装有水表,小院里干干净净,房顶上还趴着巨大的太阳能,“一吨水一块八,一个月水费四五十块”,女当家说,这点花销,在一个月4000多块收入的他们家不算啥了。“最主要的,通过小型农村自来水厂的建设,整个长丰县到目前已经没有吃水特别困难的乡村了”,县人饮办的同志介绍。这一点,在稍后大家到这个乡的小型自来水厂一番查看,看到净化池运转正常、所产水安全流出后已感知一二,吴存荣叮嘱厂负责人郭家贵说,“要经常检查,保证水量重要,但水质安全更重要!”
脑海里 农村抗旱长效机制当建立
一边是龙门寺水库白浪翻滚,一边是层层农田沃土新翻秧苗将插、麦苗干渴嗷嗷待哺。怎样建立长效抗旱保苗机制?让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带领现代种植业从现实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科学自如用水?调研中,吴存荣时不时与基层干部交流,作为为水者和为政者的双重思维,使他的灵感在田间地头不时迸发——
在水库大坝上、在新丰村田头里,在吴山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马铃薯和小麦抗旱现场,乃至五十埠林下套种的高速路林边,当得知这个县目前的抗旱服务队还只有几十人时,吴存荣有感而发:当前,传统种植业虽在整个农业中比重越来越少,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幅度越来越大,经济作物种植越来越多,但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意义依旧非常。在长丰乃至江淮分水岭上的合肥大部地区,今后,旱将可能成为常态,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型科技手段,多加采购现代喷灌设备;要多在农民中培育一批会使用现代设备的人,到时候把设备租借给他们用就行了”,“否则,让农民自己传统浇灌,一次要一天,太慢了;用机器喷灌,一天就能灌十几亩;那样既浪费水源,效果也不好!新型灌溉技术,因此要大力推广!”
□本报记者 朱杲/文 斗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