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陶瓷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提高,促使陶瓷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以及省、市质检、工商等部门作为消费者的“守护神”,行使着产品进行质量抽查,暴光不合格企业、产品及品牌,“黑名单”便产生了。上“黑名单”榜的陶瓷产品从卫生洁具到瓷砖产品,从日用陶瓷到洁具配件,陶瓷产品几乎屡屡中的,例如:
国家质检总局近期对座便器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整体质量水平偏低,部分产品存在水封低、防虹吸差、冲洗功能差等质量问题,产品抽样合格率为51.4%数家洁具生产企业“黑名单”上有其名;国家质检总局近期对江西景德镇和广东潮州的36家日用陶瓷生产企业的36种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3.3%,7家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在铅溶出量、放射性超标、热稳定性、外观质量等检测项目中不合格。福建省质检局日前公布的第二季度部分产品抽检结果,瓷砖产品合格率仅为66.9%,吸水率不合格是主要问题。另据北京质量技术监督局对“12315”投诉举报中心2003年产品申诉情况统计显示,建材产品质量投诉一直排在被申诉产品类的前五位,其中洁具产品入选建材类产品申诉排行前十位,情况不容乐观。
人们对“黑名单”寄予厚望,“黑名单”制度也曾一度被人们誉为理顺市场经济秩序、净化市场经济环境以及杜绝质量事故、消除质量隐患的“灵丹妙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一则“黑名单”并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威慑作用,“黑名单”的力量更是十分羸弱,上了“黑名单”的企业和产品并未成为“过街老鼠”,企业并未关门,产品并未曾绝迹;二则牟利思想指导下的有关媒体对“黑名单”并不感冒,以致“黑名单”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警示、处罚和规范作用。甚至在某些人看来,“黑名单”都快成为“ 光荣榜”或是“免费宣传”了。另外,“黑名单”的出笼公布时间相对而言滞后很长,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猫腻”?不敢妄下断言。
陶瓷产品的质量问题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不断提高质量档次和水平,消除各种质量事故与隐患是陶瓷企业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剖析陶瓷产品频上质量暴光“黑名单”,原因不外乎这样几条:一是陶瓷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不严,致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二是部分陶瓷产品的生产工艺落后,相关检验检测手段缺乏,使产品具有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缺陷;三是个别陶瓷生产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等等。结果就是屡有陶瓷企业“荣登”产品质量暴光的“黑名单”。
总之,陶瓷企业屡上产品质量暴光的“黑名单”,既暴露出我们在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更说明对于产品质量的追求无止境。不管是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还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抑或是追求产品质量“零缺陷”;不管是争创省级名牌、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还是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抑或是成就百年企业、打造陶瓷强国的目标,产品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首要的,是基础,是根本。所以,衷心希望我们的陶瓷企业能够对产品质量暴光的“黑名单”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产品质量倾注更多的心血,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杜绝质量问题,从“黑名单”上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