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毒韭菜、毒豇豆、洗虾粉、性早熟奶粉、地沟油、一滴香、反式脂肪酸、假蜂蜜假蜂胶等一系列的事件,又让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前所未有的关注。从今天起,我们将开设专栏,对食品安全典型事件进行梳理、归类,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只有追根溯源,才能为这些复杂的问题开出合适的“药方”。
案例青岛韭菜农药超标
2010年4月1日开始,青岛一些医院陆续接到9名食用韭菜后中毒的患者,他们都是食用韭菜之后出现了头疼、恶心、腹泻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属于有机磷中毒,也就是说韭菜上的残余农药严重超标导致中毒。
针对此事, 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据工商局市场处的负责人介绍,当前受季节变换以及气温升高的影响,蔬菜的病虫害到了高发期,菜农加大了用药量和用药频率,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情况开始增多。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被查出的毒韭菜主要是来自山东潍坊高密的夏庄镇、河崖镇及潍坊寿光的稻田镇等地,销售渠道全部是青岛早市和夜市。
危害农残可致慢性中毒
安医大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章礼久介绍,长期食用没有清洗干净带有残留农药的农产品,可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农药被血液吸收以后,可以分布到神经突触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直接损害神经元,造成中枢神经死亡,导致身体各器官免疫力下降。如,经常性的感冒、头晕、心悸、盗汗、失眠、健忘等就是这种情况。还可能致癌:残留农药中常常含有的化学物质,可促使各组织内细胞发生癌变。
果蔬中残留农药在人体内长期蓄积滞留会引发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更为可怕。这种中毒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浓缩,果蔬残留可诱发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
本报记者 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