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节上,本报在现场开设的咨询平台是读者和本报记者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渠道。当天的现场,众多忠实读者还没等本报工作人员入座,就如潮水一般围了过来。在热线咨询台前,你细心聆听一下:他们有的是为了投诉生活中的烦心事、不平事;有的为了报纸的发展准备了宝贵的建议;有的则干脆和记者聊起家长里短……
八旬翁天没亮就起程赴约
“晚报是咱老百姓的报纸,读者节就是晚报与我们读者的一次约会,为了赴这个约会,我天没亮就从家里动身了啊!”本报热线咨询台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微笑着对记者说道。老人姓冯,今年已经80多岁了,家住在肥东县城郊区。因为距市里的路途较远,老人为了早点赶到读者节现场,一大早就从家里起程了。“我们家订合肥晚报有30多个年头了,从合肥晚报只有一页纸的时候,我们就和晚报结缘了。”
冯老这次来,除了照例订了一份明年的晚报外,还给记者带来不少宝贵的建议。“晚报现在真是越来越好看了!尤其是调查曝光类的稿件的分量增加许多,作为媒体,这体现了晚报的社会良知和勇气,非常好!”冯老说,“但是,报道并提出问题只是一个开始,还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督促有关方面去调查处理,你们的报道要有头有尾,要及时跟进!”
同样从肥东赶来,还有一位姓罗的老先生,今年已经70多岁了。罗先生从20多年前开始,就一直坚持订合肥晚报,他还一直积极参加本报组织的各种评报活动。
“读者评报是加强读者和报纸互动最好的方式,之前,你们有短信评报,现在,你们又搞了个围脖评报。”罗老说道,“开始,我一直都不知道围脖是什么东西,后来,还是跟我孙子请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就常常和孙子一起参加你们的围脖评报了。上次,我孙子还得了100元的奖励!虽然说是重在参与,但是,说实话,我孙子评的那个并不好,你们以后把关可要严格一些啊!”
记者现场了解到,像冯老和罗老这样的晚报忠实“粉丝”真是不胜枚举。日复一日,他们自费订报阅读,晚报几乎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年复一年,他们不惧路远赶赴读者节,因为,这是他们与本报珍贵的约定。
实习生 徐丽娜 本报记者 李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