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利寒冷的刀锋,能否留下时间的痕迹?答案是可以的。对于藏家而言。
刀背上深深浅浅的刻痕,每个工匠用这个来作为自己出品的记认;刀身形状仍然保持着当初简洁原始的模样,只是经过一百余年的积淀,更显得洗练流畅,富有质感———手工折刀,就是这样让时间在最坚硬的刀锋上,刻上了种种印记。这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刀具所不具有的气质,恐怕也是它最打动藏家的地方。
一把中产阶级意味的刀
周末,孙渝生经常会在他开在天河的咖啡馆里,遇见一些与他同样爱好收藏小刀的朋友,好像很小资的调调。但这几个大老爷们,凑在一起玩味的主题,是颇具中产意味的手工折刀———一种用人手打造、镶嵌、装配,可以折叠起来亲切地贴身携带的小刀。
这样一把小刀也有中产意味?其实在很多人眼里,收藏手工折刀应该算是一件奢侈的事。一把普通的手工折刀,价格少则两三百元,贵则上万元,不是古董,也看不出有太多的实用价值,不过是切个水果割段绳子。藏家们却认为,如果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便不为过。“这也许关乎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其实在欧洲,几乎每个人都随身带着一把品质很好的小刀,切面包、涂奶油,或是开罐头、割绳子。随身携带一把好的折刀是很自然的事。当然几块钱的小刀也不是不能用,但在能力范围内,对生活品质有要求,这应该也是尊重生活的表现吧?”孙先生说,“不过可惜,广州爱刀者大概上千人,但是收藏手工折刀的藏家却不多。藏家们大多三四十岁,追求生活品质的细节,所以容易给人以‘中产阶级’之感。”
榉木手柄的欧皮尼尔(Opinel),全手工打造的拉古优勒(Laguiole),意大利的威霸(Visper),美国的帝国锐刀(imperialschrade),还有一些日本、德国折刀大师的作品……尽管都是世界顶级的手工折刀,藏家们也会各有偏好;哪一柄刀钢材更好、品质更好,哪一柄刀是用什么独特的方式锻打,甚至每一柄刀独特的花纹、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些自然都是这个刀锋时刻的交流主题。藏家们会随兴拿出各自随身携带的小刀,抚摸、擦拭,或是交换欣赏。就这么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普通人不知道缘由,不明白一把小小的手工折刀,怎么会有这么多名堂和乐趣,藏家们却乐在其中,因为对于他们,这把刀,已不仅仅是一件小小的工具或藏品,也同时意味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要求。
图:女士专用的Laguiole,刀身较小,底部是一个别致的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