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5月7日上午,我市出台了《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并请来各方专家进行科学论证。这项规划勾勒出了未来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壮美蓝图:“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坚持承接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发挥合肥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环境效应,创新型城市建设将更加快马扬鞭。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并明确提出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群。
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发布产业发展指南,出台产业政策,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和300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引进合作、平台集聚以及自主创新带动,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针对各个产业发展特性,实施产业发展“五个一”推进计划,打造一个产业研究院、一批高端人才队伍、一批龙头企业、一批重点项目、一个专项扶持政策,建立产业发展推进体系;建设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测试、生产、配套及市场营销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
突出创新平台建设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如何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规划”认为,创新平台建设是当前急需加强的环节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围绕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形成涵盖共性科技研发、创新要素积聚与扩散、技术转移与交易、科技中介服务等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将新建和完善20个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创新链;深入推进“科技路路通”行动计划,建成50个“科技路路通”服务站,引导科技资源与产业发展对接;建设中国中部技术产权交易所和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大厅,培育创新要素大市场,发展各类技术转移中心,到2015年,转化科技成果数实现翻两番,达4000个,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0亿元以上;培育发展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0家以上,设立科技中介专项服务基金,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打造成我国乃至全球知名品牌。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006年开始,我市实施《合肥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训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推进此《计划》,统筹“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坚持“引进聚集”与“自主培育”相结合,分类服务、引导培育创新型企业,把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将进一步强化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企业各类研发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新建10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20家;加强科技“小巨人”的培育,重点扶持500家左右掌握核心技术、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到2015年,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500名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孵化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金融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对科技金融合作的引导作用,不断扩大风险资本运作、科技信贷投入等规模,培育科技企业上市,优化科技型企业融资环境。
建立全市上市资源储备和保荐券商数据库,按照“优选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梯队推进方式,加强上市资源培育,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积极推动创新型企业上市;积极申报和实施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城市,综合运用考核激励、风险补偿、保险补贴等方式,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争取到2015年,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注册资本总额达到60亿元;探索建设银保贷联动机制,建立科技型企业数据库,搭建科技征信服务平台;建立大企业互保“蓄水池”和有限合伙创投资金,鼓励各级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舒陶 袁礼存·